陕西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条件及对策分析
作者: 殷莉 王建坤     发布日期:2010-06-20     阅读数: 10229

   提要:发展生态农业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循环经济方略的客观要求,是我省推进农业生态文明与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在我省实施生态农业既有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良好的自然资源、展露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和不断完善的农业经济组织等方面的优势,又存在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和现代农业支撑体系不健全等制约因素。因此,需要各级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强产业支撑;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进一步扩大市场开发的规模等等措施,促进我省现代生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  农业产业  专业合作组织  支撑体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之后,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的观念已成为共识,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因其造就绿色经济的行为而备受世界农业界的推崇。在我省实施生态农业,既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能源与能量的利用率,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也可以成为解决我省农村问题,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总之,发展生态农业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循环经济方略的客观要求,是我省推进农业生态文明与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现代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基本特点
  “生态农业”主要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采用有机肥料取代化肥、以生物链防治病虫害、间作套种、轮作免耕法等经营模式。目前世界各国对生态农业定义尚未形成一致看法。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做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通过建立符合生态原则的农业生产系统,对农村能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有利于农地修整和土壤改良,对农村生态环境具有保护作用;其次,它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土地经营规模要求不高,有利于扩大农业就业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适合拥有小块土地的农户分散经营;再次,生态农产品具有多样性、价高质优、安全性好、营养丰富等特点,促进人类健康和增加福利,对生产者有激励作用,消费者也乐于接受;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形成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二、我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 我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优势条件
  1,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产品。我省南北狭长,地貌复杂。横跨温带、暖温带、亚热带三个大的气候带,分为风沙滩地、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岭山地、汉中安康盆地、和大巴山地六个地貌区。复杂的地貌和气候,决定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多样性。粮、棉、油、瓜、果、莱、糖、麻、茶,猪、牛、羊、鸡、鸭、鹅,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尤其是陕南秦巴山区,区内水热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生态农业生产优势明显。产品的多样性,为发展特优农产品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2,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环境。由于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受污染的程度相对较低,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自然资源、环境优势。 随着我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近年来不断扩大,目前已建设37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11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同时创建了太白、合阳、旬邑、彬县、白水和洛川6个全国无公害水果、蔬菜示范基地县和出口示范基地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省全省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已达到近680万亩,绿色食品年生产能力226万多吨,可为全省每人每年提供约60公斤绿色食品(我省农业厅统计)。此外,由于我省农业的低水平循环,限制了许多现代物质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这在某种程度上为我省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创造了条件。
  3,我省特色农业产业已展露优势。近年来,我省农业经过项目筛选、产品培育和发展壮大的历程,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我省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并建成了中国最大的绿色果品基地,以我省渭北优质苹果基地建设为代表的果业已达到千万亩的规模。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以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特色蔬菜、猕猴桃为主的关中农业产业带;以苹果、奶山羊、设施蔬菜为主的渭北农业产业带;以名优杂粮、白绒山羊、大红枣为主的陕北农业产业带;以中药材、瘦肉型猪、农蚕、茶叶、食用菌、“双低”油菜为主的陕南特色农业产业带。2007年上半年我省农业增加值170.36亿元,增长6.3%,除粮食外,果业、畜牧业形势较好。
  4,农业经济组织结构不断完善,有利的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起步较早。1995年,经国务院领导批准,我省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第一批农民专业协会试点省。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400多个,成员150多万户,创办经济实体1200多个,拥有固定资产6亿多元,经营范围涉及农林牧副渔等众多领域,以及农副产品储运、加工、购销和传统手工业、服务业等许多环节。由于专业合作组织一头连农户带动基地,一头连龙头企业伸向市场,达到农户与龙头企业“双赢”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广泛建立和蓬勃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而且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成员普遍增加收入25%以上。

   (二)我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的劣势分析
  1,生态环境脆弱。我省自然条件普遍较差。长期以来,水土流失、旱涝灾害、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0.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2.3%。此外,我省还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难题。我省人均拥有水资源仅1316立方米/年,只有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全省旱地占到总耕地的62%,年降雨量由北到南为400——1200毫米。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灌溉设施不足,几乎是十年九旱,干旱成为我省农业的第一自然灾害,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
   2,农业经济基础薄弱。我省农业主要是以户为单位多产品、小规模的小农生产为主。全省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只有0.1公顷。耕地不但少,而且田块零散,生产难形成很大的规模。另外,受传统自给自足思想的影响,许多农户在不多的农田种多样的作物,一户饲养多种畜禽,虽然产品种类多,但构成不了规模,形成不了商品,也就不可能有多大的效益。因此必须积极地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专业化生产,合作化经营的路子。
   3,农村基础设施仍有待改善。虽然“十五”时期,我省成功实施了“西部人畜饮水解困”和“西部农村氟砷改水项目”,建成各类饮改水工程1.3万处,初步解决了600多万农村人口的用水困难。但是由于我省经济欠发达,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当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还比较普遍。要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加快水、电、气、道路、车位、通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面临污染。
   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综合素质低下,使其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进程中障碍重重,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渡性就业竞争,这样就造成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出现结构性失衡,严重影响了我省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5,现代农业支撑体系不健全,力量薄弱。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是由农业科技供给体系、人力资本供给体系、资金供给体系、组织结构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以及农业政策体系组成,任何一项支撑体系的缺陷和不完善,都会导致农业支撑体系功能作用的减弱,从而阻碍生态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用工业化理念、现代化大生产方式、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进行经济活动。一是要素投入集约化,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来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资源配置市场化,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三是生产手段科技化,即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四是经营一体化,即把产前、产中、产后衔接起来,使产加销、农工贸环环相扣,实现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而我省在构建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我省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扶持和引导,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
  首先,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各级党政部门要从大局出发、从长远打算,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生态农业发展意识,积极制定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扶持机制,引导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向生态农业投资。同时全面实行依法治农,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法规,配套、完善地方法规和政策,把农业发展全面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其次,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一方面要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应结合农村工作、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宣传、教育各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水平,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污染和环境生态问题,灾害频繁的发生已经成为农业乃至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最后,还要进一步完善我省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农业政策保险和风险保障机制,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发展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强产业支撑
  当前我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多数属于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科所等创办的技术协会,在实践中往往存在制度不规范,利益联结较松散等缺点。因此,必须逐步规范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和制度创新。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专业组织在形成独立经济实体的基础上,逐步向规范的股份制合作社制度发展。
  在发展产业支撑方面,一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财政扶持力度,保证龙头企业发展资金投入。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外资等社会力量进入农业领域,尤其是要将省财政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龙头企业贴息和担保。二是围绕区域主导产品、特色生态产品来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我省农业资源、区位和市场优势,千方百计吸引知名大型龙头企业落户我省。与此同时通过对龙头企业重组、改造和升级等形式,来培育和壮大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三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与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尤其是与现代生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结合起来,实现生态农业技术质的飞跃。积极开发利用良种优选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资源重复与循环利用技术、立体种养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等。
  (三)逐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等多种风险,是市场需求与生产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很大,经常会出现农产品“卖难”、“买难”和“增产不增收”现象,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所以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是政府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也应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特别是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业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农产品加工和储藏等技术信息。各级政府应采取积极的对策,增加对农村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在农村积极实施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训。包括建立农村信息技术培训基金,明确培训的重点、内容、方式和措施等。同时,加强农业信息化宣传,鼓励农民通过电话、计算机网络等向农业信息部门和专家进行各种信息咨询。
  (四)进一步扩大市场开发的规模
   1,做大生态化农产品基地建设
   第一,严格推行标准化生产模式。在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实施力度的同时,提高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贮藏和加工标准化水平;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和灌溉、养殖用水;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引导农业投入品的结构调整与优化,逐步淘汰高残毒农业投入品种,发展高效低残毒品种。做到严把农产品质量关。第二,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的农业生态模式。生态农业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我省各地区应当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和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去选择合理的模式。陕北干旱地区,复合生产经营以牧为主,实行农,林,牧相结合;陕南地区地形坡度大,降雨多,复合生产经营应该以林为主,实行农,林,牧相结合。在土地利用上可以有林茶,林果,林草,林药等多种形式。因地制宜的选取以沼气综合利用为主的生态能源模式;立体高效农业模式;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和示范区;建设农林牧复合生产系统;实施生态富民家园计划和绿色田园行动计划等等,提倡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第三,在农业作业方式上,应注重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建设,即:农林作物产出的粮食或水果产品——秸秆转化饲料——喂养动物——产出肉食——动物粪便转化肥料——肥料又返回农田。这种良性循环的农业作业方式,大大发展了有机农业,避免了以往农业中无机肥料、农药过量使用所造成的农产品和环境的污染。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生态农产品也要接受国内乃至世界农产品的挑战,因此生态农业也必须进行“产业化经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积极开展多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如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等。黑龙江垦区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垦区采取“行政干预、基地入股、订单管理、大户参股”的利益联结发展模式;龙头企业通过向基地分红,最低保护价收购,优质优价,在年降低质量标准,对大户垫付生产资金,加价收购以及支付基地服务费用等方式来反哺基地稳定原料来源等等,以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促进其形成有共同利益的统一经营体。
   3,逐步完善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
   第一,相关部门应通过多种媒体加强对“生态消费”、“绿色消费”的广告宣传活动;通过采用销售展示、店内演示、品偿、上网宣传等促销手段来提高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省内外的市场占有率。第二,在分销渠道的建立上,可以通过采用“农户+销售商”;“农户+龙头加工企业”;选择性分销策略;零层分销渠道策略;和特许加盟连锁经营等形式,多渠道地进行销售,从而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第三,企业要建设新型物流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研究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大型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农村流通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外向型龙头企业,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开展跨国投资经营,同时加强对国际市场行情和国际贸易政策的收集研究,优化贸易商品结构,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我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4,注重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对品牌的注册和保护。尤其是对传统的原产地产品,必须尽快规范生产标准,完成商标注册。加快开展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工作,形成区位品牌,促进产业聚集。对已注册的品牌要加强保护。另一方面应积极采用产品延伸策略。即当企业的某一产品的商标成为驰名商标后,就要利用其所带来的名牌效应进行延伸,从而形成系列产品,这样做可以充分挖掘品牌的市场价值。

资料来源:
1,《让我省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事业》2007-10-10 14:54:00
2,2007年上半年我省经济运行情况   我省统计局 2007年7月23日
3,《我省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 我省农机局 2006-6-6 10:31:33
4,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情况 2008-3-8

 

 

 

编辑:殷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