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刘 冰 商洛市委党校法学助教
赵华玥 山阳县委党校助教
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也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经济模式。在商洛这样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欠发达地区,因为农业立地条件差,自然资源相对短缺,人地矛盾突出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增长的需求,亟需一种新的模式解决这些矛盾,并为商洛农业经济发展寻求新的途径,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商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商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商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商洛市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13元,比上年增长6.5%;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09元,比上年增长6.4%;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比上年增长15%;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01元,比上年增长29.7%。近几年农民收入虽然以较快速度增长,但与全省全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以增幅最大的2008年为例,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76%,全国的50.6%。可见,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商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极不稳定,农民持续增收的形式依然严峻。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市农业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商洛总体地貌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商洛农民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模式。全市农耕地总面积194.7万亩,其中水田3.75万亩、人均耕地仅为0.78亩;旱地多,水田、水浇地少,加之山地气候条件恶劣,推广灌溉设施难度大,大型农业机械无法作业;几乎每年都有旱涝灾害,平均3至5年有一次中型灾害、10年有一次大型灾害,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资源利用率太低。由于缺乏技术指导,我市广大农民还是粗放式经营,广种薄收,土地利用不充分;对农产品废弃物如秸秆等,则直接作为燃料焚烧,没有用来做沼气或其他工业原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则能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增加我市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401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6%,全省的76%。一是贫困人口多。截至2007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45万人,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返贫人口占1.07万人,返贫率达5%左右。二是收入结构单一。在2008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为1207元、占50.3%,家庭经营性收入951元、占39.6%,可见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占的比重大;在951元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分别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4%、0.4%、6.5%。[1]可见第一产业收入是我市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来源,二、三产业收入占的份额较少,农民收入中科技含量极低。农业循环经济则要求集约化经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来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提高我市农业科技水平必然选择。我市虽然积极组织财政资金用于支农,但大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设施的投入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一是设施农业覆盖面小。全市设施农业主要应用在林业育苗、城郊蔬菜生产和畜牧养殖方面,且面积较小,地膜覆盖技术仅在高寒山区得到应用。二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刚刚起步。全市近年来才逐步在部分县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7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仅为57.4万亩。三是良种法用尚存薄弱环节。四是科技推广人员结构不合理。从农业部门看,技术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仅占3.4%,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9.2%,而高职称和高学历人员一半在市直部门,基层甚少。发展那农业循环经济,则要求大量的支农资金投向科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改善农村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传统农业粗放式农业生产,采用了不科学、粗糙的甚至是掠夺性的资源利用方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恶化。一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农药产量居世界第2位,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毒品种过多,再加上使用方法单一,因而对人畜、水体、土壤及农产品的污染十分严重。而化肥的大量使用则导致了土壤酸化、有机质含量大减。二是畜禽饲养对环境的污染严重。我市正在大力发展畜禽饲养业,但对畜禽粪便和废物处理工程的建设则严重滞后。目前畜禽排泄物未经处理直接返田,严重污染周边水域、土壤、空气等环境,最终影响人身健康。三是农作物秸秆的不科学处理,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目前大部分秸秆当作燃料或是在地头直接烧掉,这不仅浪费了能源,降低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导致了土壤板结,污染了大气。[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则能有效处理这些问题,使这些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作为有机肥进入农田。
(二)商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行性分析
商洛农业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政策支农力度加大,为发展循环经济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1.试点工程成功实施使循环经济观念被广泛接受。2003年镇安县率先实施了国债项目建设农村沼气1000口,随后国家不断加大农村沼气建设的投资规模,我市七县区先后都实施了国债级项目和省级项目,为农民提供资金、技术和材料支持。2008年底,全市农村沼气累计达到58000多口,占全市总农户的10.5%。[3]发展农村沼气对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示范工程的成功实施,使广大农民对循环经济有了直观的认识和切身的感受,感受到了循环经济带来的巨大利益,从思想上接受农业循环经济。
2.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近年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增长,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74.04亿元,GDP总量比2005年的100.16亿元增加73.88亿元,按可比价年均增长12.6%,财政总收入14.25亿元,比2005年5.15亿元增长176.7%,年均增长4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82亿元,比2005年2.46亿元增长177.2%。[4]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与保障。同时,广大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更坚定了他们对政府政策的支持。
3.农业基础设施全面建设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物质基础。截至2007年底,全市建成水库52座,总库容14193万立方米,修建塘池670口,水窖6158眼,护地堤1100公里,发展节水灌溉农田面积18.8万亩。2008年底,我市95%的乡镇通油路,全部建制村通公路。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100%和99.5%。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和95%。建成1个市级农业信息网络中心、7个县级农业信息站、158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5]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极大改善了商洛农业生产条件,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提供了物质保障。
4.农民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人才支持。随着商洛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普及,科技下乡的推动,信息渠道的畅通,农民学习知识的方式、获取信息的渠道都更加开放。2008年,基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2个,新建乡镇文化站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70个,“农家书屋”162个。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42万册。这些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强了农民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技术的能力。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5.农业产业化有效实施为发展循环经济积累了经验。近年来,商洛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并取得初步成效。一是优势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特色产业呈现出区域化布局,板块化推进的格局,初步形成了核桃、板栗、生猪、川道蛋鸡、茶叶、洋芋六大产业带。中药材、蔬菜、烤烟三大特色产业板块。二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从事茶叶、药材、林果、畜产品、粮油、饲料加工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基本形成了绿色食品和现代中药两大产业集群。08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达到68家,企业税后利润16643.5万元,上交税金11146万元,带动农户17.2万户次,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额占农民纯收入17.1%。三是农产品品牌创建势头良好。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积极申请注册商标,打造出商南“双山”、山阳“竺仙”、镇安“象园”牌茶叶、“金栗”牌板栗等30多个特色品牌,已挺进西安等省内外大型超市,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6]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成功实施,使农村经济结构、农民收入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农村经济发展积累了经验,注入了活力。
二、商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难点
近几年来,我国在农业循环经济应用以及三大发展模式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形势并不乐观,仍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现有的科技水平不能满足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经过多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政府科技下乡的推动,我市农业科技水平整体有了较大提高,但还不能满足农业循环经济的需求。一是政府支农资金有限。由于我市财政能力有限,扶持农业的资金比重很小,且大多用于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而与农业循环经济相关的科技、设施投入仍显太少。科技下乡仅仅是推广一些增产高效技术,几乎不涉及循环经济。二是缺乏科技人才。由于地方财力贫乏,农技工作经费少、人员待遇低,农业科技人员招不来,留不住,缺乏专业人才,各地不同程度出现了“人散、网破、线断”的现状;从农业部门看,技术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仅占3.4%,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9.2%,而高职称和高学历人员一半在市直部门,基层甚少。[7]三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在我市农村,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农村留守人员大多年龄偏大,受传统经营观念束缚,加之缺乏有效组织,信息渠道不灵不畅,广大农民多凭经验、凭感觉从事生产经营,随意性和盲目性很大。农村正常劳动力中,真正掌握1-2门实用技术的不到一半,据统计,全市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10.3%,小学文化程度占43%,初中文化程度占35%。大部分农户靠传统种养习俗和经验生产,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现有的投融资手段不能满足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由于我市财力有限,多年来公共财政政策重城轻乡,投入农业的资金十分有限。一是资金投入少,受惠范围窄。多年来,我市支农资金多用于农田水利和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或用于投资期限短见效快的项目。据统计,2008年洛南用于农业补贴的资金共计2099.8万元,其中粮食直补为8元/亩,计349.9万元;农资综合补贴40元/亩,计1749.9万元,用于地膜玉米培育和烤烟种植。二是融资体制不顺畅。由于农业属于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又缺乏有效担保主体,难以激发社会投资热情;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能力缺乏,农业融资难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三)现行农业管理体制不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远远落后于工业改革,现行经营体制不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一是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市场经济接轨困难的状况始终没有根本改变。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始终以“一家一户”为主,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与循环经济的要求不适应。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行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比重偏高,经济作物发展不快,农产品加工转化不足,农业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不够。三是要素市场相互分割。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没有形成,因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趋向条件好的城镇流动,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的要素逆向流动体制没有建立。
(四)现行的惠农政策不利于农业循环境发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即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需要政府对循环经济主体加以补偿和激励。而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尚处在起始阶段,用以促进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激励措施明显运用不足。如在财政补贴方面,我国对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的个体和行为的财政补贴仅限于少数几种间接补贴,如利润不上缴、减免税收、先征后返等;在信贷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支持力度[8]。这严重影响了经济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三、商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和对策研究
(一)商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最先提出的,到今天已发展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用于实践,探索出完善的发展模式。结合商洛地理条件、产业结构,可供我们选择的发展模式有三种。
1.大农业复合型发展模式。就是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一体化。一是农林型模式,是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栽培作物或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如农林间作、林药间作等),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的区域性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生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实现多级生产、稳定高效的复合循环生态体系。二是农渔—农畜型模式,是将人工养殖动物、植物、等生物种群匹配组合,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环状食物链,这既能有效地利用多种可饲资源,使低值的自然资源转化为高值的畜产品,又能防治农村环境污染。三是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模式,则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组合。在山区或半山区,可以实施“牧、能、林”一体化建设,如以沼气利用为主的林果种植及养殖业并举的“围山转”生态农业工程;在平原地区,可以实施“农、渔、能、商”一体化建设(如桑基鱼塘),及以沼气为纽带的蔬菜花卉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并举的生态农业工程等。
2.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就是把现代技术和传统农业通过合理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在理想的状态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是生态种植模式是利用当地现有资源,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高效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成为今后种植业的一个发展重点。二是生态畜牧业模式,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达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生产优质的畜产品。如在畜牧业生产中构建生态养殖场,养殖场中配备相应规模的饲料粮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场所,在实现畜牧业绿色生产的同时,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良性循环。
3.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发展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再利用,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秸秆利用、“三沼”利用等。秸秆利用是将秸秆加工处理,使其变成肥料、饲料、原料、能源等,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有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原料化、秸秆能源化几个利用模式。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等,可以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保持土壤有机质平衡。秸秆饲料化是将富含较高营养成分的花生、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粉碎氨化,加工成便于畜禽消化吸收的饲料。秸秆原料化包括利用小麦秸秆制取纤维素,用稻壳酿酒,用稻草制作板材;作为造纸原料及制作秸秆餐具;编织草帘、草席;用于蔬菜产区的温室大棚等。秸秆能源化主要是指发酵产生沼气用于生产生活。[9]
(二)商洛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策研究
1.加强宣传,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其投入大、工期长、见效慢,一时难以被广大农民接受。需要加大宣传教育,普及循环经济知识,,让农民更多的学习了解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不断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中,切实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一是加大宣传力度。目前我市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电视,其他如网络、报纸、广播等媒介几乎没有进入农村生活。虽然我省电视台专门设立了农林卫视频道普及农业科技,但其主要内容仍是宣传一些高效农业种植技术,不涉及循环经济,且播出时间不合适。可在我市电视台设立专门频道普及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知识。二是扩大宣传范围。我市目前的循环经济宣传仅限于决策层和农业主管部门、职能部门和科技推广部门,基本不涉及农民。而农民才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者,他们不了解农业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就达不到预期效果。三是丰富宣传内容。我市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所以不能以纯理论宣传。宣传内容应以国家政策奖励、成功的试点工程等为主题。以便于农民接受。
2.调整政策,健全激励机制。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一是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近期应尽快从税收、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保障循环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切实有效措施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制订并颁布农业清洁生产管理办法,制订乡村环境清洁标准和农业清洁生产标准,把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节约型农村社会依法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税收政策方面,对企业用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和安全生产等的专用设备投资给予抵免税的优惠政策,对于循环经济专项投资机构和商业银行可在税收减免与优惠上采取相应措施,从企业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方面推动循环经济投融资体系发展。财政支出政策方面,用政府贴息等手段,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以及支持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10]。
4.统筹资金,调整投资方向。建立农业发展基金,拓宽融资渠道,统筹社会资金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在目前还不能大幅度增加财政投入额度的情况下,应及时调整投资方向,财政资金应用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推广和设施建设上;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对发展循环经济较好的试点给予一定奖励或补贴;提高科技人才待遇,预留一定资金用于人才培训和引进。
5.推广科技,加大技术支持力度。一是提高待遇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循环经济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科技,我市农业科技人才十分缺乏,现行的管理体制也不利于人才引进和安置。需要提高农业人才的待遇、改善人才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二是对现有的科技人才进行业务素质培训。使其不但掌握循环经济的技术,而且能运用技术指导农业实践,并善于和农民沟通。三是对农民群众进行循环经济科技知识培训和推广,培训形式以组织骨干集中培训和深入田间地头宣传为主,让农民掌握循环经济知识并用于农业生产。
[1] 郭书朝:《商洛市农民增收现状与对策》,《商洛市农业局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汇编》,2009.6
[2] 林子塔:《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http://www.agri.ac.cn/DecRef/AgriCyc/200907/61239.html。
[3] 杨继元:《我市农村沼气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商洛市农业局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汇编》,2009.06.
[4] 杨冠军:《关于商洛市发展县域经济的调查与思考》,http://shangluo.cnwest.com/shangluo/2009/0611/3376.shtml
[5] 商洛市农村改革实验办公室:《商洛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2008-9-8
[6]赵晓峰:《商洛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与对策》,商洛市农业系统学校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资料汇编,2009.06.
[7]商洛市农村改革实验办公室:《商洛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2008-9-8
[8] 刘黎辉:《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http://www.zgxcfx.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4。
[9] 杨文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http://www.studa.net/china/080827/09591533.html。
[10] 杨文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http://www.studa.net/china/080827/09591533.html。
[11] 严磊:《西安市系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研究》,《理论导刊》,2009.03.